战火洗礼的成人礼是我一生的财富
01人物简介荣凤岐,年12月出生。年12月随16军32师通信连无线电排入朝作战,任报务员。年随部队回国。年12月任48师(原32师改称)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年9月转业到辽宁省电子计算机学校(年并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年晋升上尉军衔。
从弱冠书生到阳刚青年,荣凤岐在朝鲜度过了19岁到25岁的6年时光。“去的时候是学生兵、新兵蛋子,回来的时候是技术骨干、坚强的战士。”荣凤岐说,“战火洗礼的成人礼是我一生的财富。”
02抄电报的手拿起大铁锤年9月,正在读中学的荣凤岐响应“青年积极参军参战”的号召,从家乡辽宁兴城中学入伍,来到抚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通信学校学习。年10月因战争需要,荣凤岐提前毕业被分配到16军通信技术大队,并于12月入朝参战。
入朝头三个月,通信兵干起了工程兵的活儿。荣凤岐所在的16军32师驻守朝鲜西海岸,任务就是反空降、反登陆,把海岸守好。“要防止敌人登陆必须构筑以坑道为支撑点的坚固防御工事。”荣凤岐介绍,“我们无线电排也组成了一个坑道班,我当班长,昼夜不停地干”。
于是,一双双抄收电报的灵巧的手,拿起了大锤铁锹,搬起了石头泥土,点起了 炸药。荣凤岐说:“炸开的石头泥土,就要用锹铲脚踹,手搬车拉,没几天裤腿就都磨没了,大家开玩笑说,冬天穿上了短裤衩。”
繁重的工程任务开始让学生兵吃不消了。荣凤岐脖子上长了疖子,疼痛难忍,总流脓水。
经过全体 近半年的苦干,朝鲜境内的坑道连接东西海岸和一线阵地,成为坚固的防御体系。荣凤岐说:“我们在朝鲜东西海岸筑起了炸不毁、打不透的坑道,让美军胆怯了,不敢来了。”
03从学生兵到通信骨干刚到朝鲜时,荣凤岐仅仅是一个入伍15个月的学生兵。入朝后第五个晚上,他 次感受到生命的威胁,身为通讯兵的他刚在电台值班结束准备睡觉,三声巨响打碎了宁静,敌机扔下炸弹,房间的蜡烛灭了,窗帘掉了,他也不幸头部受伤,所幸没有造成更大 。不断的空袭使他们的胆子变大了,大家都互相说,美国飞机也不过如此。他从抄电报的“书生”化身为会挖坑道,和大铁锤,钢钎子,铁锹,镐头, ,炸药打交道的士兵。
在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后,他们的棉裤都被磨破,身上也满目疮痍,却仍坚持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积雪里做饭,在严寒中挖坑道。成功阻止美帝国主义在西海岸登陆后,年夏季反击战,16军奉命向前线急行军。首长命令他随马车前行,6月是朝鲜的雨季,天天下雨,通信排的装备都需要马拉着过河。他后来这样说:“这架马车拉了一个连的通讯军用物资,保护马车不止我一个人,还有驾驶员、副排长等四人。为了保护车辆保护器材,我两次失身摔倒江里, 被人拉出来,拼死拼活的也要把车推过去。”
那时,每天晚上的行军都是下午的四点钟开始走,天亮就到达宿营地,为了防止敌人飞机空袭,走山路更是难行。经过艰苦奋斗,荣凤岐终于顺利地把车推到营地,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通信兵抄收电报是看家本领。入朝之前只有学习经历没有实战经验的荣凤岐,也是在挫折中开始成长的。“刚开始独立值班时,不到个字的电报,抄了40分钟,字码掉得稀里糊涂。”于是荣凤岐反复地练、拼命地背,并创新使用分段拍发的办法,终于一步步成长为业务骨干。年时,他已经是32师通信分队教导排排长,开始培养新的骨干了。
04记奋斗,忆初心年10月16日,荣凤岐老师在辽宁工大校史馆向工大学子讲述与祖国共成长的青春奋斗故事。
今年是中国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追忆当年岁月,应是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传承革命精神,应是穿越历史,照亮未来。
长河流沙,千古英雄;杯酒残樽,壮志豪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挽狂澜之既倒,他们扶大厦之将倾。唱一曲“雄赳赳,气昂昂”,他们 ;道一声“为祖国,保和平”,他们守护着家乡。穿透岁月的硬壳,时光在他们的脸上斑驳,革命的意志却从未消磨。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我们有幸听到抗美援朝老兵荣凤岐老师的这段光荣历程。他与他们的青春,值得我们铭记与歌颂。
人物评价荣凤岐老师19岁入朝,25岁回国,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 ,致敬这位最可爱的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中国意志。
胜利的旌旗,浸透烈士的鲜血;时代的火炬,已传承至你我手中。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更应接过先人的圣火,擎起时代的大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中国共产党。缅怀先烈,承继英魂。
—END—
食品院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
网络
图文编辑
孙宇杰
责任编辑
任延甜
总编辑
孔祥俊赵超凡
审核
白锦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l/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