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说到底,所谓的“火寒之毒”到底是个什么鬼?害得梅长苏短命,霓凰郡主单身多年,飞流没人疼,靖王被蒙在鼓里四十多集,连蔺晨这个江湖郎中都束手无策,简直见者伤心闻者落泪啊!于是,小编带着孜(hua)孜(chi)不(nv)倦(fen)的好学精神,请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医院传统医学科陈陆泉医生,不问不知道,陈医生竟然也是《琅琊榜》的观众之一,谈起身中“火寒之毒”的梅长苏,陈医生也是脱口而出“吐血的那个!”(小编感觉找到了知己啊有木有)
此处是结束花痴开始说正事的分割线火寒之毒真有其事吗?答案是:没有……相信这只是出于剧情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编写。陈医生告诉小编,在中医上,并没有“火寒之毒”这样的病症。然而“火”和“寒”的说法,在中医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且无需“火寒之毒”这样的“奇毒”,但就“火”与“寒”任意一种,放在我们平常人身上,如果不加注意,任其发展,症状就够我们受的了。
讲“火”和“寒”,首先要先通俗了解一下中医的病因病机。所谓“火”“寒”之症状的起因,既有外感,也有内生。外感方面,“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本来是自然界一种正常的现象,但一旦过度,成为“六淫”、“六邪”,就容易导致人出现疾病。而从内生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脏器出现了失调,产生了内生的火和寒,也容易让人患病。
“火邪”一般来说是夏季最严重,也叫“热”邪,“阳”邪,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上火了”。其行向上,也就是说,在人的头面部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如耳鸣、咽喉肿痛、牙肿、牙疼等等。同时,容易扰心神,令人心神失常。产生一些心慌、失眠、烦躁不安的感觉。
此外,“火邪”容易伤津耗气,如引发口渴、口干舌燥、便秘等等问题。最严重的影响还有“生风动血”,也就是有的人可能会发生筋脉的抽搐、吐血、咳血、鼻子流血等等。(能理解梅长苏思虑过度后的吐血了),此外,女生还可能会引发月经过多。另外,一些肿疡也是由此引起,类似于化脓、起疖子、长口疮等等。
“寒邪”“寒邪”属于“阴邪”,凝滞的,主收引,容易使人体器官都属于紧缩的感觉,也就是通俗说的浑身“紧巴巴”的感觉,容易导致静脉纠结。特点较火邪来说相对更好识别,寒性,主要是清澈的分泌排泄物,如流清鼻涕、咳嗽白痰等等。
火和寒并非简单上火受凉从患病情况来说,“火”和“寒”可能单独出现,同时也可能一起出现,但不是在同一个部位。
例如不少人刚感冒的时候,患者往往感觉到怕冷、怕风,老想盖被子,但是又口干口渴,咽喉疼痛。这时候一般中医分析为内热外寒,内在有食火,外面又受点风寒。引发的“火”“寒”共存,是表寒内热,肌肤表层的是寒的,内脏是热的。
此外,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是上“热”下“寒”。如口干口渴,牙齿肿痛,舌红目赤,但是双脚却是冰凉的。(相信不少女孩都有这种症状)这种情况主要是气血运行不通畅,中医认为,中焦不通,阴阳不平衡,使人体的上下不能达到温煦的状态。甚至还有一种患者,寒热不均衡,半身“寒”、半身“热”,一半觉得寒,一半觉得热。左边手脚寒,右边觉得热,相隔一定时间之后还会交替,这个也跟经络不通等等有关。
别以为“火”和“寒”就是简单的上火了、受凉了,如果火热重,寒气重,时间久了,一样会引发重重身体的不适。以小编为例,最近天气渐渐转寒,连续吃了三顿火锅,牙就又肿又疼,彻夜难眠。而拒绝穿秋裤,更会让每个月的大姨妈疼痛难忍。
不过陈医生给了小编不少安慰,《琅琊榜》中“火寒奇毒”难解,削皮矬骨都未必保命的说法也是够夸张,而我们一般患上的“寒”和“火”,如果通过适当的调整和药物的治疗,都是可以痊愈的。
秋季养生谨防上火谈到现在的季节,陈医生建议,糟气重,水分少,特别是仍有夏季的余热,容易损伤津液和伤肺,因此建议大家多多补水,如果长时间在室内使用电脑的白领,可以准备一些加湿器和绿色植物,同时多吃水果蔬菜。防止皮肤口鼻干燥。在饮食上呢,陈医生也建议大家适当使用一些百合、杏仁、蜂蜜、菊花、白萝卜等白色的食品,对肺的保养更强。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建议爱美的姑娘们仍然要特别注意腿部的保暖,暴露的太多,寒气植入体内,关节炎、痛经、上年纪后的老寒腿很可能都会找上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那么问题来了,穿得多很臃肿怎么办?减肥喽!
医院管理局与北京青年报社联合出品,内容皆为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我们保留追责的权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syzl/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