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多见于牧区如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皮肤蝇蛆病的致病蝇类的正常宿主是动物,人的皮肤蝇蛆病是一种偶然感染。临床表现为疖肿型、匐行疹型两种皮肤损害。
病因
主要由皮下蝇属引起,包括牛皮下蝇、纹皮下蝇及鹿皮下蝇等。皮下蝇属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由于蝇的种类和习性不同,其感染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1.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穿过正常皮肤而寄生于皮下组织内。
2.蝇卵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带到皮肤上,孵化后幼虫通过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
3.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如马蝇、肉蝇),称为外伤性蝇蛆病。
发病机制
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引起发病。
临床表现
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如低热、头痛、头昏、恶心、乏力、失眠、四肢麻木,局部皮肤有窜痛感,夜间加重。皮损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
1.疖肿型
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约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肿块常可移动。后损害增大、肿胀加剧,中央出现紫红色血性小疱,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经2~3天,炎症渐退,愈后留瘢痕。一般以皮肤疏松部位多见,好发于眼睑、口唇、腹、腰、前臂深处等。
2.匐行疹型
皮肤出现曲折线样红肿,末端为一水疱,此系幼虫活动标志,幼虫居于疱的前方。
少数患者于蝇蛆开始钻入人体时,可发生荨麻疹样反应,亦有报道伴弛张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强烈全身变态反应者。
治疗
1.利多卡因局麻后,切开取出幼虫。2.抗生素抗炎治疗。3.抗过敏治疗。
预防
搞好牛棚马厩卫生,做好灭蛹灭蝇工作,消灭成熟幼虫,防止成蝇孳生。注意个人卫生,尽可能减少成蝇的叮咬和污染。
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zyzlwedy/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