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炎治疗 >> 中药治疗外耳道炎 >> 正文 >> 正文

每日一药大蒜

来源:外耳道炎治疗 时间:2021-7-29

/02/07大蒜

01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sativumL.的鳞茎。夏季叶枯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通风晾晒至外皮干燥。

02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cm。表面被白色、淡紫色或紫红色的膜质鳞皮。顶端略尖,中间有残留花葶,基部有多数须根痕。剥去外皮,可见独头或6~16个瓣状小鳞茎,着生于残留花茎基周围。鳞茎瓣略呈卵圆形,外皮膜质,先端略尖,一面弓状隆起,剥去皮膜,白色,肉质。气特异,味辛辣,具刺激性。

03炮制

《外台秘要》:“去皮。”“去心,切。”《太平圣惠方》:“捶碎。”《洪氏集验方》:“去须,并去薄皮。”《普济方》:“去皮,碎。”“独蒜,用竹刀子排开。”大蒜炮制始见晋代,有白炭上饶法(《肘后备急方》)。唐代主要有去皮、切片、熬令黄、酥煎(《外台秘要》)、炮令烂熟(《经效产宝》)等法。宋代有研膏(《校注妇人良方》)、煨熟(《太平圣惠方》)、纸裹煨(《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泥襄煨(《博济方》)、醋煮(《履巉岩本草)。明代有煮令熟(《奇效良方》)。清代多沿用前法,并有“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数颗,其效如神”的记载(《握灵本草》)。

取原药材,除去外皮,薄膜及须根,洗净,晾干。

04炮制目的

炮制后使药物纯净。

05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经。

06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中国药典》

健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外用治阴道滴虫,急性阑尾炎。--《全国中草药汇编》

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中药大辞典》

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中华本草》

07药理作用

大蒜辣素有杀菌作用,但在新鲜的大蒜中并不存在,它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而水解产生的。药理研究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其机理可能是由于使巯基失活而抑制了与微生物生长繁殖有关的含巯基的酶;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及阴道滴虫等具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能力,降低血糖及脂质代谢;有抗癌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08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约0.2%,具辣味和特臭,主要含大蒜素、大蒜辣素、二烯丙基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成分。

09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10注意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均禁服生品,慎服熟品。敷脐、作栓剂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外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热、疼痛、起疱,故不可过久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文章有误请指正

参考文献《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zyzlwedy/7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