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
耳朵也能长“脚气”吗?
病案实录
最近这些天,南昌市的李女士总觉得右耳有点耳胀耳闷,好像耳朵里靠近鼓膜的位置被蒙了一层东西,耳道瘙痒,想挠挠不到,想掏又掏不到,还影响听力。家人打着灯帮她看了看耳朵里,发现耳朵最里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像痂一样的絮状物,因为长在最里面,很难掏出来。不得已,李女士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你这是耳朵里长了‘脚气’!霉菌性外耳道炎!”耳鼻喉科副主任胡启煜说。
“什么?这‘脚气’怎么会窜到耳朵里去呢?”李女士很疑惑。
“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不洁净的掏耳史?”胡启煜问。
“你这么一问,好像还真有一次。上个月,我在一个足浴店里有过一次‘采耳’。当时,师傅掏得很干净,把深层的耳屎都掏出来了。哎呀!从来不在外掏耳朵的,没想到,就这么一次,还弄出了‘脚气’!”李女士悔恨地说。
胡启煜副主任在仔细检查了李女士的耳朵后,用药水将耳朵的结痂浸泡柔软后,成功将耳道上的结痂冲洗下来,并嘱咐李女士日常调理注意事项。在结痂被冲刷下来的瞬间,李女士觉得听力又清晰了,耳朵里很干净。她说,以后再也不敢到外面随便“采耳”了!霉菌性外耳道炎
霉菌性外耳道炎,又叫做外耳道真菌病,是一种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由于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外耳道进水或者积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比较易受真菌感染,常见有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从而形成霉菌性耳道炎。病因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由霉菌感染所致,外耳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患者同时患有“脚气”,经常搓脚后不洗手就挖耳,或者用不干净的器具掏耳,都会引起真菌感染。另外,机体抵抗力低下,滥用抗生素也是导致霉菌性外耳道炎的因素之一。症状霉菌性外耳道炎多局限于外耳道,严重者可穿透鼓膜进入鼓室或乳突腔内,主要为耳痒症状,可有耳痛、耳流脓、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等症状发生。
检查时,可见外耳道内有灰白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膜状、丝状、粉状或团块状物,可伴有少许渗出物,外耳道皮肤稍红、增厚、糜烂、脱屑,如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肿痛。出现上医院就诊。
真菌培养检查可明确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因:多为曲霉菌属感染,占80%~90%,其他较多的为青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及念珠菌等,合并感染的细菌中,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
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虽然治疗起来不难,但容易反复发作。尤其在天气热的时候,大家经常洗头、洗澡或游泳等,会让耳朵常常处于潮湿的状态,就更容易得病。
对于霉菌性外耳道炎,耳内镜下清洗外耳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疗效显著。但由于霉菌性外耳道炎较顽固、愈后易复发,所以对于顽固型,可取分泌物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用药时至少在一周以上,同时保持耳道干燥,戒除挖耳习惯。
提醒:要谨防霉菌性外耳道炎,首先要戒除挖耳习惯,尤其是不要用不干净的器具或用手挖耳,不要到公共场所去挖耳,游泳时可用耳塞保护耳道,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如果出现不适,医院确诊再用药。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胡启煜
眼耳鼻喉科副主任
擅长:针灸、中药治疗耳鼻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尤其对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咽炎、喉炎、面部三叉神经疼痛、颞颌关节综合紊乱症、失眠、外耳中耳疾病等治疗有较深研究。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zyzlwedy/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