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娴活用选奇汤验案举隅(转载)
刘亚娴(-),男,医院(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之一,全国名老中医刘亚娴名医工作室获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1]。
1选奇汤及刘亚娴教授的灵活运用选奇汤出自《兰室秘藏》,原方载:“治眉骨痛不可忍”,组成为: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风以上各一钱酒黄芩一钱,冬月不用。此一味如能食热痛,倍加之[2]。刘亚娴教授认为,用古方贵在一个“活”字,不要把某方拘泥在单治某病(证)上,才可扩展良方之应用范围。选奇汤组方“疏”而兼“清”,羌活、防风疏散外邪为“疏”,黄芩清上焦热为“清”[3]。刘教授[4]认为,眉棱骨疼一般多选疏风通络药物治之,而选奇汤中用黄芩却值得思考,因眉棱骨疼不完全是外邪犯络,比如鼻渊患者亦可能会有眉棱骨痛,此时就不单是外邪而有内热了,因而治当清之,所以选奇汤的组方疏而兼清,其适应症范围应该很广泛。刘教授临床上将本方用于外邪入络,郁热内伏的多种疾病,如面瘫、带状疱疹、不明原因头痛等,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2病案举例
2.1面瘫、带状疱疹、耳鼓膜穿孔案赵某,女,44岁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单位职工。
初诊:年8月20日。
主诉:左面瘫伴左面部、耳部疼痛20d。
现病史:患者于20d前出现左口眼?斜伴面部及耳前红肿疼痛,并见少许丘疹,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转中医治疗。
证候:左口眼?斜,面部红肿疼痛,见少许丘疹,咽痛,纳差,便秘,脉滑舌红苔黄。
辨证分析:风邪中络,热邪内蕴。
治则:疏风通络兼清内热。
处方:选奇汤合牵正散化裁。药用:羌活10g,秦艽15g,防风10g,黄芩10g,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6g,牛蒡子10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
年8月25日复诊:口眼?斜明显减轻,面及耳部疼痛减轻,仍有咽痛,食可便调,脉滑舌红苔黄。
医院耳纤维内镜检查,左耳耳甲腔红肿,外耳道深部见霉菌性脓性分泌物,鼓膜充血,鼓膜紧张部后上象限小穿孔。印象:耳带状疱疹(左)、霉菌性外耳道炎(左)、化脓性中耳炎(左)。
辨证分析:风邪稍疏,热毒内蕴。
治则:清热解毒兼以疏风通络。
处方:普济消毒饮合选奇汤化裁。
药用:秦艽15g,羌活10g,防风10g,黄芩10g,牛蒡子10g,川连8g,生甘草10g,桔梗10g,板蓝根10g,升麻10g,连翘10g,陈皮10g,僵蚕10g,马勃10g,柴胡6g,竹叶10g,薄荷(后下)6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每周服6剂。年9月12日复诊:服上方一周诸证明显减轻,
年9月5日复查耳纤维内镜报告示:右耳鼓膜未见异常,左耳带状疱疹治疗后、外耳道净、鼓膜完整。印象:耳纤维内镜检查未见异常。证候:除稍有左耳不适外,余无明显症状,脉滑舌红苔薄黄。处方:仍服上方一周,服药后诸证若失,以上方加蝉衣10g,赤芍10g巩固之,随访至年1月底,病未再发。
按
该例治疗的难点在于数病(证):面瘫(口眼?斜)、带状疱疹(火丹)及鼓膜穿孔并见,给辨证论治带来了困难。治疗之所以取得明显效果,在于病证虽复杂,然刘教授论治明表里、析层次、井然有序。初起“疏”而兼“清”,继之“清”而兼“疏”,主次分明。刘教授认为,对于口眼?斜(面瘫)的治疗,牵正散对某些患者,尤其病程不太长者疗效欠佳,合用选奇汤则效果满意。本案患者复诊时,风邪得疏,而证候表现结合耳纤维内镜考虑乃热毒内蕴,故处方除仍用选奇汤的“疏”而兼“清”外,去初诊时牵正散中全蝎、白附子之辛温,合以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使整个治则变为“清”而兼“疏”。普济消毒饮本为治大头瘟之良方,其方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本例选用之以牛蒡子、薄荷、僵蚕、柴胡等疏散风邪,黄芩、黄连、升麻、连翘、甘草、马勃、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陈皮理气行滞,桔梗开泄上焦,舌苔黄故加竹叶以利湿清热而去普济消毒饮中元参之滋阴,选用普济消毒饮亦属于方剂之活用。本例治疗中霉菌性外耳道炎及耳鼓膜穿孔亦获治愈则略属意料之外,证明了中医整体治疗之优势。
2.2眼睑痉挛案曹某,女,41岁,医院医生。
初诊:年12月17日。
主诉:右上眼睑不自主跳动1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眼睑不自主跳动,当时未予注意,心中常为此忧虑不安,但未予诊治。此后逐渐加重,近来发作频繁,右上眼睑跳动幅度加重,未作检查,余无不适。
证候:右上眼睑不自主跳动,稍有急躁,舌淡黯苔薄黄脉滑。
辨证分析:“外风”挟“内热”扰动经脉。
治则:疏散外风兼清内热。
处方:选奇汤化裁。药用:羌活10g,防风10g,黄芩10g,川芎6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早晚服。服药1剂,眼睑跳动大减,偶有轻微跳动;服药2剂,一天中只短暂轻微跳动2次,遂于当晚长时间用电脑工作,第3天病情有所反复,但较服药之初大为减轻,始悟当初发病应为用眼不卫生所致,心中顾虑消除而未再服药,并又熬夜工作,以致眼睑跳动稍作,遂又服药1剂,诸症若失。
2.3小儿双眼不自主抽动案李某,女,6岁,
初诊:年5月5日。
主诉:双眼不自主抽动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外感后突发双眼不自主抽动,发作时连连眨眼,每次眨眼后双眼不自主斜视右侧,每日持续数次,医院眼科及神经内科就诊,头部核磁及脑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日渐加重,先以针灸、理疗、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治疗4个月无效,后予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祛风之剂反加剧,陪同家长甚感焦虑。既往史:既往体健。证候:患者除左眼睑痉挛外,余无不适,诊脉滑沉取有力,察舌红苔薄黄。
辨证分析:“外风”挟“内热”扰动经脉。
治则:疏散外风兼清内热。
处方:选奇汤加味:药用:羌活10g,防风10g,黄芩5g,甘草5g,焦神曲5g,7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
年5月12日复诊:上方服药三剂后症状大减,七剂抽动若失。
按
风为阳邪,其性善动,因而有“动乃风证”之语。然风有内外之分。内风多系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李某某病发半年余,刘教授接诊后沉思良久,从症状及脉舌表现看,显非内风。遂以选奇汤加味施治,方以羌活、防风疏风,焦神曲化积透热,甘草调和诸药,据舌象分析,有内热之微征,故少用黄芩以清之。全方取其“轻可去实”,疏风清热以制“动”,疗效出乎意料。刘教授认为,病例中,面瘫、睑痉挛、不明原因之眼抽动,从“风”证来论治,是典型的取象比类思维的运用。从中医临床思维方面讲[5],取象比类或称取象类比,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象”者,像也,指事物的形状、形象、外观,如王冰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类”是“类别”,指具有相同属性,外观形象相似的东西,往往具有类似的特性。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方法。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的准确运用,取决于悟性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刘教授在平时工作中,常教导吾辈“苦读书、勤临床、善思维”,选奇汤在《兰室秘藏》中的适应症仅仅为“治眉骨痛不可忍”,而刘师能将此方活用至此,非“勤临床、善思维”不可为之,值得吾辈毕生学习。
转载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y/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