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自古有
处世谁能得长久
光阴真是过隙驹
绿鬓看看成皓首
明·唐寅
赏析
唐伯虎的诗,是要人们珍惜人生、珍惜光阴。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就是活到了传统认为的高寿年纪七十岁,也就是几十年的光景。昨天的小孩子,瞬间就长成了大人;昨天的年轻人,转眼就成了白发老人,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如何才能长寿?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作为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就是要在有关衣、食、住、行的自我保健上下功夫。长寿的问题,要从小做起、从平时的生活抓起。
1
穿与行的建议
穿的问题上有很多科学,比如衣服的穿法要科学。夏天要防晒,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损伤人的肌肤,疾病就会首先伤及它,发生疖肿、痱子、日光皮炎、皮肤癌等,并突破这道防线向体内侵犯,导致更严重的内脏疾病发生。冬天要防寒,过度的寒冷会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引起人的血管收缩,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轻则冻疮、冻伤,重则咳嗽、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和涉及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都会袭来。衣服的质料要科学,内衣要穿棉布的、柔软的,外衣要穿舒适的,分别具有抗寒、隔热、防辐射功能的。行的科学,与健康有关的主要是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长期坚持更难。劳动和锻炼的形式、强度和力度,应该根据年龄、体力、爱好、环境条件因素综合考虑,灵活决定。就锻炼而言,跑步、散步、跳舞、打球、跳绳、骑自行车、登山、爬楼梯、打太极拳、练气功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形式。另外,参与这些活动要尽量打破年龄界线,提倡老年人与小孩子交朋友,在嬉戏中返老还童。
2
吃与住的学问
吃的科学,更被人们关心。营养学家们提出的八大催人早衰的因素中,除过冷、过热、过湿的环境外,与饮食有关的就有七条,它们是:微量元素中的铝(主要涉及炊具问题)、饮料中的烧酒、蔬菜中的腌咸菜(含有有毒的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烟火和油雾(涉及烹调的手段和方式)、粮食中的霉菌、饮水中的积垢等。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不好,身体就没有本钱,机体能量不足,别说抗病无力,就是生存也相当困难。
首先要有好的饮食习惯,早吃好,以牛奶、豆浆类食物为主;午吃饱,以肉类食物为主;晚吃少,以蔬菜、水果类食物为主。当然,还有个合理搭配问题,总体应该是主副食有别、荤素结合、有稀有稠、有鲜有干等,饮食上应反对局限、单调、偏嗜的习惯。不抽烟,少喝酒。
其次要讲究饮食的质地和营养,食物中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粗纤维等的含量缺一不可。有人为长寿列出的食谱是大量的蔬菜、水果(主要是维生素的来源),适量的鸡蛋、豆制品(主要是蛋白质的来源),少量的肉类、糖类(主要是脂肪和热量的来源),足量的五谷杂粮(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如何掌握好这几个“量”,是个关键。有研究说,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吃得少些有利长寿,适当的饥饿感比过于饱腹的感觉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更有好处。
住的问题上也有很多科学,一是住室周围的环境,住室的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都与健康密切相关,要适当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室内装饰热中出现的放射性元素超标,苯、甲醛超标等装饰材料问题已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新房病”不知不觉中成为房主人的隐形杀手。有报告说,新装饰的住室内发生头痛、头晕、呕恶、疲劳、皮肤过敏、咳嗽、胸闷、心悸、高血压等疾病的不在少数。二是科学的睡眠,对于健康长寿来说,足够的睡眠比其他任何条件都重要。研究证明,欠睡眠的账越多,人的寿命越短。
相关链接
要正确面对人生,乐观面对生活,顽强面对挫折,科学面对疾病,既要相信科学有改变生老病衰规律的可能,又要面对现实,有应对生老病衰随时到来的思想准备。快乐的心情、轻松的音乐有助健康增寿,说谎、紧张、急躁和敌视的情绪会减寿,这是被国内外科学家们的研究证明了的结论。墨西哥人笑对亡灵,在他们的墓地里,烛光点点,花香四溢,听不到哭声,看不到愁脸。他们说,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没什么可怕的,活着的人没有必要为死者难过,世界上谁都要走这一条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透过他们的话,人们似乎应该悟出点什么。
美国科学家根据十余项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增寿措施,现摘要抄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1.每天吃的食物中含维生素C毫克,可以增寿5.5年;
2.每天在锻炼中消耗卡热量,可以增寿2~3年;
3.每周跑步4次,每次跑3公里,可以增寿8.7年;
4.每周吃肉不超过3次,可以延长寿命9年;
5.不吸烟,可以延长寿命5年;
6.喝适量的酒,可以延长寿命2~3年;
7.控制体重,可以延长寿命1.7年;
8.孩子们长大了,不要再围着他们转,可以延长寿命4年;
9.每周与朋友聚会一次,可以延长寿命4.5年;
10.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可以延长寿命2年。
此外,保持血压、血脂的稳定和过正常的性生活、参加适度的劳动等,都对增寿有一定帮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温长路
本文编辑:朝阳
投稿邮箱:jtzyy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l/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