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炎治疗 >> 外耳道炎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中医外科学疖笔记

来源:外耳道炎治疗 时间:2021-3-25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20.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定义与特点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治疗方法

  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内治

  (1)热毒蕴结证

  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

  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主症: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怔

  主症: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

  (2)脓成宜切开排脓,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剪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往期推荐

元旦福利无套路,郝万山《中医常见内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全集(珍藏版)

中医临床巨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套册免费领取!

中医巨作《明清名医全书大全》全套30册免费领取!

海量中医名家经典讲稿著作全26册,免费领取!

10万+销量,2万+好评,学中医必备《中医笔记图集系列》全10册,绝版书免费领取!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每天整理资料真心不容易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请帮忙点个在看,分享给好友!

请分享爱中医的朋友吧!

我们会持续会大家分享有用的课程和资料,

请继续期待吧!

爱你们的小编!

之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l/6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