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3日,第20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政策”。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耳朵就是聆听世界的窗口。与听力损失有关的残疾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身体功能障碍类型,并且这种听力损失很难逆转。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耳朵,保护听力呢?
新生儿听力筛查很重要!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
听力损失如不能被及时发现,不但影响儿童(言语和认知发育、教育、就业、婚育)及家庭(沟通障碍、心理、经济负担),还会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尤为重要,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早期听力检测和诊断,如能对明确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在出生6个月内进行科学干预和康复训练,绝大多数可以回归主流社会。
预防耳道进水,防止外耳道感染!
人体的外耳道为深达2.5cm—3cm的弯曲管道,进水后不易流出,容易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本身有鼓膜穿孔或中耳炎,则更易导致中耳炎急性发作,使听力受到进一步损害。外耳道进水后,可通过单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或是使用干棉签吸出。
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
听力的产生和耳蜗内的毛细胞密切相关,但这些毛细胞非常脆弱,许多药物都会对它们造成损害,甚至造成永久性耳聋,常见的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肿瘤制剂(长春新碱、硝基咪唑等)等等。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非常谨慎。
耳朵突发疼痛,需及时来院治疗!
人体的耳朵和鼻咽部通过咽鼓管相通,以此来调节耳朵内外的压力。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顺着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导致急性中耳炎。如果中耳内的炎症不能被及时消除,就会引起听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化脓性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
该疾病高发于三到六岁的儿童。所以家长朋友们请注意,如果您的孩子在感冒后出现耳痛的症状,需及时来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警惕突发性耳聋!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增大,突发性耳聋这一疾病的发生频率也增加。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闷胀感,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越早接受治疗,效果越好。如病史超过30天,听力则难以恢复。
为预防突发性耳聋这一疾病的发生,在生活中应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不良习惯。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尽快来院就诊,接受专业的治疗。
预防噪声性聋很重要!
噪声性聋是指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等,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
噪声性聋不能治疗,只能预防,如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远离鞭炮声;长期在噪声环境中生活,应佩戴隔音耳塞或耳罩;合理安排工作及休息时间。
真:—
地 址:浙江省海盐县武原街道盐湖西路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l/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