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不通症状身体内管道不通畅的表现。1、“痛则不通”,只要身体出现疼痛症状,不论是什么部位,都代表着此部位的道路不通畅了。2、皮肤上长疖子、长痘痘、长斑。3、身体内长囊肿、肿块。4、鼻塞、耳鸣、见风流泪、口臭、胃胀、腹胀、胸闷。5、眼睛不清澈了,有血丝了,眼白开始变浑浊、发黄了。6、手上、腿上、脚上的青筋凸起比较明显了。7、浮肿、关节积液。8、身体内反复不愈的各类炎症,如胃炎、肠炎、妇科疾病等,除了与身体内气血不足有关以外,经络不通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疏通经络有技巧1、升温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方法。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2、学会看经络图身体内的经络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小周天,一个是大周天。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环,大周天就是十二条经络的循环。而大周天的十二条经络其实只是三条长长的经络的循环,都是从小腹内的丹田出发,上行至胸,由胸再行走到手臂内侧→手→手臂外侧→头→躯干→下肢外侧→脚→下肢内侧→再进入小腹。这是一次循环,每次循环走四条经络,这四条经络其实就是一条经络,只是人为地将它们分开,起了不同的名字,但这条经络的精气是相连的、是没有断的。还要提醒大家一下:经络的经就是主干道,就是大小周天。但络,其实是网络,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就是身体的经络除了主干道外,各种的侧枝是非常发达的,遍布全身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就会出现按摩哪里,身体都会有反应的情况出现,所以才会出现各种的全息理论。人体的经络至今没有将全图画出来,就是经络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马路,是网络,而大小周天的这些主干道上,也不是一根管道,而是一组管道。所以不要太拘泥与找穴位、找经络,只要有淤堵、疼痛、不通、长出多余肉的地方都进行梳理,都会对身体产生作用的。中医的经络图看似复杂难懂,其实只要记住关键的几条经络就行了。下面是学经络图的技巧。任脉、督脉(如图),走在人体的正中线,是身体最重要的经络,任督二脉畅通,百病不生。任脉的疏通:坚持揉腹、擦胸就可以了,也可以刮痧、拔罐。督脉的疏通:经常用后背撞击树干、撞击墙面都可以。1-2个月做一次后背正中线的走罐,也是疏通督脉最好的方法。脾经穴位?主治病症?足太阴脾经穴位脾经穴位,即足太阴脾经穴位,共21个,分别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脾经穴位主治病证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甲根脚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血证和脾胃、神志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呕吐、腹胀、纳呆、腹痛、暴泄、肿满、癫狂、惊风等。2、大都:位于足大趾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脘腹胀痛、霍乱泻利、四肢浮肿、肌肤不仁、热病无汗、手足厥冷、气滞腰痛等。3、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肠鸣泄泻、便秘、水肿、骨节痠痛、胸胁胀满等。4、公孙:位于足内侧,第一趾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处,正当赤白肉际。正坐或仰卧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肠鸣、痢疾、黄疸、水肿、眩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等。5、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内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饮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舌本强痛、梦魇、癫痫、疟疾等。6、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脾胃虚弱、完谷不化、心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症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不眠、瘾疹等。7、漏谷:位于足内踝尖直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主治脾胃、肝肾、小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8、地机:位于内膝眼下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亦即胫骨内侧踝下缘直下3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小便不利、痔疮等。9、阴陵泉:位于膝下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膝痛、脚气等。10、血海:位于髌底内侧端上2寸。屈膝时,当股骨内上缘股内侧肌隆起处。正坐屈膝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肾、皮肤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痛经、产后血晕、阴部瘙痒、浑身疥癞、两腿疮疡、丹毒、气逆腹胀、淋病等。11、箕门:位于髌骨内侧端上8寸,亦即血海穴直上6寸处。仰卧取之。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部湿痒、两股生疮等。12、冲门:位于腹下部,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3.5寸。仰卧取之。主治肝肾、前阴及下腹部等疾患,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癃闭、疝气、癃闭、疝气、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13、府舍: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的曲骨穴旁开4寸,再向上0.7寸处。仰卧取之。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等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14、腹结:位于脐中神阙穴旁开4寸,再直下1.3寸处。仰卧取之。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绕脐疼痛、腹寒泄痢、便秘、疝痛等。15、大横:位于腹中部,脐中神厥穴旁开4寸。仰卧取之。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16、腹哀:位于腹上部,在脐中直上3寸的建里穴旁开4寸处。仰卧取之。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振、大便脓血、泄利无度、便秘等。17、食窦:位于胸下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五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腹胀水肿、黄疸、脾泄下注、胸满气喘、胁痛不止等。18、天溪: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四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渍、呃逆、喉鸣有声。19、胸乡: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三肋间隙中。主治胸肺部等疾患,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20、周荣:位于胸上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等。21、大包:位于侧胸部的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中。侧卧或正坐举臂取之。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zlwedy/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