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黄清胃丸
处方:牛黄2g大黄g菊花g麦冬50g薄荷50g石膏g栀子g玄参g番泻叶g黄芩g连翘g桔梗g黄柏g甘草g牵牛子(炒)50g枳实(沙烫)g冰片25g
方解:本方共由17味药物组成。用于火热壅于心胃之证。方中以牛黄、黄芩、栀子、黄柏、大黄、枳实、牵牛子、番泻叶、生石膏攻泻邪热为主;以牛黄之苦,清心肝二经实热;黄芩之苦,清肺胃之热;栀子之苦,泻心肺之热;黄柏之苦,泻肾火而滋阴,清膀胱而祛湿热;大黄之苦,伍以枳实能散结化积、荡涤郁热,泻肠胃实热;牵牛子之苦,清气分湿热,又能疏三焦气机。番泻叶缓下,生石膏清气分胃肠实热;诸药达到“热淫所胜,以苦泻之”的功效。辅以冰片、菊花、薄荷、连翘、桔梗、甘草轻清宣散,开提升浮,以清上焦诸热,清头目止诸痛。佐以滋阴降火,缓泻生津之玄参、麦冬,既能使苦寒泻下之药缓解下行,又可顾护胃气。全方能泻三焦实火,但以清胃泻热为长。
功能与主治: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规格:每丸重6g。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2.清胃黄连丸
黄连80g石膏80g桔梗80g甘草40g知母80g玄参80g地黄80g牡丹皮80g天花粉80g连翘80g栀子g黄柏g黄芩g赤芍80g
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本品药性苦寒,泻下力猛,如体虚便溏,年老,孕妇均应禁用。
胃经循行于牙龈,胃热火盛就会引起牙龈肿痛,牙龈溃烂,口中热臭等诸症,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止痛。方中黄连、石膏清泻胃火,为主药;辅以黄芩、栀子、黄柏清泻胃火及三焦之火,地黄、牡丹皮、赤芍凉血清热,连翘、桔梗清热解毒、消肿,共为辅药;佐以知母、天花粉、玄参清胃火、养胃阴、生津液;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以为使药。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菌,抗炎,止痛,止血作用。
1.抗菌:黄连、连翘、黄柏、黄芩、甘草、丹皮、天花粉、知母、栀子等对多种致病菌及病毒均有拮抗作用。
2.抗炎:黄连、黄芩、连翘、桔梗、丹皮等都有抗炎作用。
3.止痛:栀子、丹皮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4.止血:地黄具有止血作用。
其中黄连善去中焦胃火,心火,兼可燥湿;黄芩善去上焦肺火,兼可燥湿;黄柏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栀子清热,泻心火,通泻三焦;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甘草调和药性;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利水消肿、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赤芍止痛,凉血,消肿。
上述诸药合用,使得清胃黄连丸具有清胃泻火,解毒消肿,清热解毒,引火下行,泻肝火,利水渗湿,燥湿,健脾,活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等症状。
3.黄连清胃丸
药物组成:黄连50g,栀子g,连翘g,大黄g,升麻50g,知母g,当归50g,石膏g,白芷50g,薄荷g,玄参50g,黄芩g,芒硝50g,牡丹皮g,防风50g,生地黄50g,甘草50g,荆芥50g,赤芍50g,天花粉50g。
性状:本品为浅黄色的水丸;味苦、微辛。
功效:清胃泻火。
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胃热牙痛。暴发火眼。
剂型:丸剂,规格10g/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g,日2次。规格10g/袋。
4.黄连上清丸
处方:黄连10g,栀子(姜制)80g,连翘80g,蔓荆子(炒)80g,防风40g,荆芥穗80g,白芷80g,黄芩80g,菊花g,薄荷40g,大黄(酒炙)g,黄柏(酒炒)40g,桔梗80g,川芎40g,石膏10g,旋覆花20g,甘草40g。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克,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
5.牛黄上清丸
牛黄2g薄荷30g菊花40g荆芥穗16g白芷16g川芎16g栀子50g黄连16g黄柏10g黄芩50g大黄80g连翘50g赤芍16g当归50g地黄64g桔梗16g甘草10g石膏80g冰片10g
为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以上十九味,除牛黄、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g粉末加炼蜜~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水丸每16粒重3g,大蜜丸每丸重6g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食物。
2.孕妇慎用。
3.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4.有心律失常、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大便溏软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牛黄解毒丸
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桅子、防风、荆芥穗。
本药有疏风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适用于三焦郁火、里热壅盛,风热上攻而引起的头晕目赤、心烦口渴、牙龈肿痛、腮肿疼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每服1~2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体虚便秘者及孕妇禁用。
7.牛黄解毒片
牛黄、雄黄、大黄、黄芬、桔梗、石膏、冰片、甘草。
本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口服,一次3片,一日2~3次。
8.清胃黄连片
黄连、丹皮、黄芩、黄柏、元参、连翘、赤芍。
本药有清胃解热、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肠积热引起的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齿龈炎、大便秘结等症。
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9.六味地黄丸(水蜜丸)
熟地黄、山茱英、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药理:三补用以治本,三泻用量较轻,补泻并用,不温不燥。本方剂作用和缓,是其主要特点,因此可以常时服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六味地黄丸与人类有类似的抗低温、抗疲劳、耐缺氧及促皮质激素样作用。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沥,脉沉细数者等。
口服,一次6克(30粒),一日2次。
忌辛辣食物;
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
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大便稀、腹痛等症状时,医院就诊。
10.西瓜霜
西瓜霜、冰片、火硝,黄连、青黛。
本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因胃肠实热而引起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症状。
吹涂患处,重症可服用,每次1~2克,日服三次。
11.冰硼散(片)
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
本药有清火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糜烂等症状。
每用少许,吹入咽喉,牙疼时可涂抹患处。片剂可口含一次1~2片,一日4~5次。
12.双料喉风散
人工牛黄、珍珠、梅片、黄连、甘草、青黛、山豆根。
本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作用。适用于牙龈疼痛、咽喉肿痛、口腔糜烂、鼻窦脓肿、中耳化脓及皮肤溃烂等症。
每日3~5次,喷于患处。
本药品是易吸湿的粉剂,因此牙龈疼痛、口腔糜烂、咽喉肿痛的患者在使用时,将喷瓶伸人到口腔的适当位置,注意喷嘴不要沽到唾液,用力挤压喷瓶,药粉即可喷射到患处。但应将喷瓶移出口腔后方松手、以免喷瓶回风时吸入口腔内的“水气”,影响喷射效果。
13.六神丸
牛黄、冰片、麝香、蟾酥(乳制)、雄黄、珍珠、百草霜。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扁桃腺肿,亦适用于牙髓炎,龋齿合并感染所致的牙痛。
将六神丸压碎涂到患处,或化成水,每日一次,1~3次即可见效。
孕妇忌服。
14.六味固齿散
大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甜苁蓉、补骨脂、胡桃肉。
本药有清热泻火、补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牙龈肿胀,牙齿松动之症。
15.龋齿宁含片
竹叶椒根、大乌泡、山刺莓、灵香草、红升麻(落新妇)、川莓、木莓、薄荷、薄荷脑,辅料为淀粉、蔗糖。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龋齿痛及牙周炎、牙龈炎。
一次1~2片,一日5~6次。
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16.清火桅麦片
穿心莲、桅子、麦冬。
清热解毒、凉血清肿。用于咽喉肿痛、发热、牙痛、目赤。
口服,一次2片,一日二次。
17.一清胶囊
处方:黄连g大黄0g黄芩0g制法:以上三味,分别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分别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得黄芩浸膏粉及大黄和黄连的混合浸膏粉。两种浸膏粉分别制颗粒,干燥,粉碎,加入淀粉、滑石粉和硬脂酸镁适量,混匀,装人胶囊,制成0粒,即得。性状:本品为硬胶囊,内容物为浅黄色至黄棕色的粉末;气微,味苦。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吐血、咯血、衄血、痔血;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不良反应:偶见皮疹,恶心,腹泻,腹痛。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2.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服药后大便次数每日2到3次者,应减量;每日3次以上者,应停用并向医师咨询。4.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医院就诊。5.小儿、孕妇、年老体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使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一、中成药外治法
1.外感风热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红肿疼痛,或伴畏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当以疏散风热,消肿止痛为治,可选用万通炎康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冬凌草糖浆,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羚羊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板蓝根咀嚼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牙痛一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肺胃热炽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红肿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当以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为治,可选用口炎清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银黄胶囊,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齿痛消炎灵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银蒲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唇齿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牙周宁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牙痛牙痛安(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3.虚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欣红疼痛,咽干口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养阴益肾为治,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噙化上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玄麦甘桔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桑麻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二、中成药外治法
1.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茶水少许调匀,外敷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牙痛肿胀,连及腮颊。
2.冰硼散:取食盐水含漱后,用本品外搽疼痛处,每日2~3次。可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牙痛,牙龈肿胀疼痛。
3.风油精:用消毒棉球蘸风油精药液浸透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可疏风止痛。
4.正骨水:用棉球蘸正骨水或95%酒精适量,塞入外耳道中,使其与周围皮肤密切接触,若棉球已干,可再滴些正骨水或95%酒精,一般只塞患侧外耳道,两侧疼痛也可塞双侧,经过3~5分钟,疼痛可止。
5.牙痛水:局部常规漱口后,消毒棉球蘸药液浸透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可疏风止痛。
6、辛香止痛吸入剂:清洁鼻腔后,取本品拔去套管,把带孔端插入鼻孔一侧内,用手指将另一侧鼻孔轻轻按住,深吸气并改用口呼吸,吸入20分钟,每日1~2次。每支药可用1~3次。一般用药3~5分钟后,疼痛可止。可芳香行气,活络止痛。
治牙痛的小秘方
牙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牙痛大多由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
1、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酒精调成糊状,分4次放入牙洞内。
2、针刺同侧劳宫穴,中度刺激,进针1~2次,上下捻不留针。
3、乌梅12个,分别含于口中,或兼含糖球也可。
4、露蜂房适量,加纯酒精适量,点火燃烧,待蜂房烧成黑灰时,用手指蘸灰涂于患牙,一般4~5分钟可止痛。
5、生猪油、新棉花各少许,用棉花裹猪油烤热,咬在患牙痛处片刻,1次1换,反复数次。
6、六神丸1~2粒,碾碎置
于患齿牙龈上5~10分钟,每天1次,一般不超过3次。
7、杏仁15克(去皮尖)加盐少许,煎汤含漱,日3~4次(注意不要咽下去)。
8、用冰块按摩合谷穴5分钟。
9、针刺患侧太冲穴,捻转进针,得气后,属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先泻后补。牙痛缓解后再针下关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
10、鸡蛋一枚,将蛋清倒入碗内,加白酒毫升,搅成糊状,睡前服之。
11、五倍子、川椒各60克,雄黄6克,共研细末,用纱布包成黄豆粒大小,酒泡装瓶备用。痛时取1粒置痛牙上咬之10分钟即可。
12、针刺耳穴主穴三焦,辅以神门,均取患侧,用5分毫针,快速刺入反应点,年老体弱者轻捻转,年轻体壮者强刺激,使针感达患处牙龈,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4次1疗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zlwedy/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