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门诊很多病人痛苦不堪,总是诉说耳朵发痒,有的感觉奇痒,耳痛、堵闷、流水、听力下降等不适,耳朵里像塞了棉花团似的,总是潮湿的,有时候流出的分泌物有臭味。检查时见外耳道和鼓覆盖有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轻者亦可无症状,仅检查时发现。通过检查后告知患者患有外耳道真菌感染,需要及时清理,配合点药、激光理疗,一般几天后便可痊愈,若外耳道潮湿环境不能改善,很容易复发。
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部疾病,但很多人对它的症状却一点都不了解,由此导致很多人在自己出现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后还不自知,进而病情被延误,加重了治愈难度。
一、概念
外耳道真菌病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可合并细菌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有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外耳道阻塞感、听觉障碍等。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做组织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病因
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
1.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使外耳道的温度和湿度增加,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
2.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
3.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
4.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三、临床表现
1、真菌团块刺激,早期会有耳内发痒或奇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湿。
2、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因炎症使脱落的上皮与菌丝共同形成痂皮,堆积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或覆盖在鼓膜表面,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甚至眩晕。
3、若有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及流脓。有些真菌引起的改变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
4、严重的可致面瘫,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四、检查
1.耳窥镜检查:
检查时多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者烟灰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颗粒状,甚似发霉。揭去苔膜,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念珠菌感染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曲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菌丝的颜色可为白色、灰黄色、灰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见外耳道皮肤散在丘疹或小脓疱,其后发展成暗红色边缘不整的浅溃疡,有肉芽生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毛霉菌感染耳流脓,如引起面瘫可见面瘫的各种表现。
2.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
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作组织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3.听力检查:可以了解听力损失程度。
五、鉴别诊断
需与慢性外耳道炎鉴别。慢性外耳道炎主要表现症状为耳痒、耳闷胀感、耳漏、听力减退等,是外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或复发性炎症。
六、治疗
1、定期清理,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清洗真菌团块及痂皮,用干棉签拭干后,局部涂抗真菌药物。
2、外耳道皮肤肿胀、渗液时,向外耳道置入浸有药液的小棉条,每日更换1~2次。配合激光灯物理疗法,局部抗炎消肿,促进恢复。
3、保持外耳道干燥,戒除挖耳习惯。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七、预防保健
1、戒除挖耳习惯,尤其是不要用不洁之物挖耳。不要养成挖耳的习惯,家长也不要给孩子挖耳朵。挖耳有很多害处,可引起一系列耳病。挖耳很容易挖破外耳道皮肤,这样会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伤口而导致外耳道发炎。有甲癣或脚癣的人,挖耳会使真菌感染外耳道。
2、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游泳后,耳道内若积水,可将头偏向一侧,使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数次,使耳道内的积水自动流出。随后,用清洁的医用棉签轻轻拭干,切忌用手挖耳。
3、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有效地使用各种抗菌素滴耳液。
4、耳部不适,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y/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