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铁里听歌
现代人对生活中的各种噪音恐怕已经“见怪不怪”了。外界环境中嘈杂的讲话声、装修时轰隆隆的机器声、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巨大响声……这些“体外噪音”俨然成为了“隐形杀手”,严重损伤着人们的听力。
而一些年轻人,喜欢在嘈杂的地铁中戴着耳机听音乐,此时耳机音量起码高于85分贝,可想而知它对听力的伤害有多大。轻则听力下降,严重的可能导致噪声性耳聋。这种情况,即使后来脱离了噪音环境,听力还会继续恶化。
建议:如要戴耳机听音乐,最好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下。乘坐地铁时,最好别听,甚至可以往耳朵里塞个棉花球,远离地铁噪音。此外,在嘈杂的环境里,如KTV等,不要待太长时间,最好别超2个小时。
02长时间“煲电话粥”
一个人在外打拼,想家的时候给家打个电话能缓解思家的情绪,但是长时间的煲电话粥就不好了,尤其是小情侣间的频繁电话粥对人体伤害更大。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需要警惕耳鸣的发生,还有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
建议:打手机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此外,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03用硬物掏耳朵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经常用耳勺掏耳朵,甚至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觉得这样很舒服。
耳屎过多时是应该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建议: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医院请耳鼻喉科医生处理。
04经常泡吧、去KTV
在酒吧和KTV等场所,耳朵将承受高强度的脉冲噪声刺激,不但引起瞬间听力损害,时间久了听神经长期处于极度兴奋中,会发生内耳细胞的劳损,引发中枢听觉改变,出现听力紊乱,甚至发生耳鸣、耳聋等现象。
建议:只可偶尔感受一下酒吧,切忌经常泡吧。感冒或过于疲劳的人群尽量不要去噪声较大的场合,此时免疫力弱,如果再遭到高分贝噪声袭击,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05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
现代社会竞争明显加剧,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当人长期精神紧张、休息欠佳而过度劳累时,耳朵就可能“提意见”突然“罢工”,导致“突聋”。此外,噪音的长期刺激和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也是引起“突聋”的不可忽视因素。
建议:调整作息习惯,注意减压放松,定期体检并做听力筛检,才能确保听力健康。
06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
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很多人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听到声音变小、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飞机在快速上升下降的过程中,气压会急剧变化。我们的外耳道与外界气压相通,但内耳道里的气压无法随之快速变化,从而就产生了内外气压不等,压迫鼓膜,产生耳闷、疼痛等症状,会造成中耳损伤,即耳气压伤或航空性中耳炎。
建议: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注意做吞咽、咀嚼、打哈欠等动作,防止航空性中耳炎,必要时使用药物以收缩血管。
07滥用抗生素
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很好地控制感染,可同时引发的副作用是损害脑神经,引起耳聋,药物性耳聋一旦形成,很难治疗,尤其是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更难治疗。
建议: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是提早检测,进行预防。
08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
耳朵最外部是耳廓,往里的管道叫外耳道,外耳道的顶端是鼓膜,鼓膜的内面便是中耳腔,中耳腔前壁有个叫耳咽管的小管子,一直通向鼻咽腔。游泳时鼻腔呛进的脏水,很容易通过这个管子窜进中耳,从而引起中耳炎。
游泳后出现的外耳道炎或者中耳炎经正规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听力;但如果治疗不规范,外耳道炎可能引起耳朵周围的感染、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甚至发生颅内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建议:游泳上岸后,将头偏向一侧,并用手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并单腿跳跃,可将耳内的水流出来。如果耳朵进水自己无法处理时,应及早就诊。水呛入鼻腔,进入耳内,也可引发中耳炎,一旦鼻腔进了水,正确的擤鼻排水法是手指紧压一侧鼻孔,另一侧鼻孔缓缓擤出水液,左右反复3-4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引发中耳炎及鼻窦炎。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或正在流脓者,均不宜游泳。
09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擤鼻涕是引发中耳炎的“危险动作”之一。不少人恨不得一次把鼻涕擤干净,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使劲按压住鼻孔往外擤,当鼻涕擤不出时,鼻腔会产生严重负压,鼻腔里的脓性分泌物及细菌就会通过咽鼓管送至中耳腔,造成中耳感染,从而出现流脓鼻涕、头晕、耳痛等症状;
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并且,还会使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建议:按住一侧鼻腔,把对侧鼻腔的鼻涕擤出来,然后,同样的方法,清理另一侧鼻腔。
10对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会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医生提醒,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吸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建议: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加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永远健康。
健康笔记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lff/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