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環氏采耳即可订阅
一、疾病相关知识
真菌性外耳道炎多为曲霉菌属感染。真菌在温湿环境中易于繁殖,故南方发病率较高,常因挖耳、游泳、理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消耗或代谢性疾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助听器、放射治疗等原因引起,,近十余年普遍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真菌感染多单纯局限于外耳道,严重者可穿透鼓膜进入鼓室或乳突腔内。主要为耳痒症状,可有耳痛、耳流脓、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等症状发生。检查见外耳道内有灰白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膜状、丝状、粉状或因块状物,可伴有少许渗出物,外耳道皮肤稍红、增厚、糜烂、脱硝,如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肿痛。真菌培养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上主要以清理外耳道,滴用水杨酸乙醇等乙醇类滴耳液治疗,严重时可配合口服抗真菌药。
二、耳内镜下检查及治疗
首先在耳内镜下清理干净外耳道,用抗生素类药液冲洗。对于轻度感染者清理干净后给予滴耳液治疗,每天复查一次。我们多同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滴耳剂与水杨酸乙醇耳剂联合治疗,对于感染严重者在清理干净外耳道后采用碘仿纱条或制霉菌素膏填塞外耳道,3---4天换一次药。
对伴有鼓膜穿孔病例可清洗鼓室后有鼓膜贴补材料封堵穿孔在行填塞或滴耳治疗。
三、要点
1、由于镜下放大清晰图像,须避免过度清理而损伤外耳道上皮,引起外耳道瘙痒和疼痛症状。
2、初次填塞药物不要超过4天,易因干痂形成致真菌在痂堆积影响通气引流。
3、再次清理时要彻底清除痂皮,避免痂皮下真菌残留。
4、对伴有鼓膜穿孔病例取鼓膜贴补材料贴补时要薄而伏贴,防止水杨酸乙醇类滴耳剂刺激中耳黏膜引发疼痛。
5、真菌性外耳道必须连续治疗2---3周以上。
6、滴耳治疗初期会引起耳痛和烧热感,需向顾客解释清楚,待外耳道上皮基本恢复正常后疼痛消失。
四、特点
1、具有放大而清晰的图像易彻底清理干净外耳道,避免痂皮下真菌残留。
2、可精细观察外耳道,估摸情况,处理细微病变。
3、可越过穿孔鼓膜了解鼓室情况并对之清洗,同时行鼓膜贴补防止刺激性药物刺激中耳。
4,可均匀局部布药而避免遗留死角。同时耳内镜下对药物后清理简单方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zl/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