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要和辣妈走散,记得现在就设置“置顶”“星标”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普遍认为剃头、采耳、浴身、修脚乃人生四大快事,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幼均爱采耳,俗称掏耳朵,相沿成习。”著名的扬州采耳还是一种民俗,扬州民间采耳技艺以“轻柔细腻、去痒保健”著称,其“轻、稳、准”堪称一绝。
对于妈妈们来说,说起掏耳朵,很多妈妈马上眉飞色舞、如数家珍,“掏耳朵”多好呀,孩子俯卧在妈妈怀中,妈妈轻轻的帮宝宝侍弄耳朵,难得的亲子温馨画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说说“掏耳朵”的那些事。
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对于耳朵来说,耳屎是耳朵的保护伞,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保护耳朵呢!
对于妈妈们来说,不当掏耳或致聋可不是危言耸听的。如果方式不当,真的可能会把耳朵掏“聋”,耳道的本身结构就比较复杂,有自洁功能。宝宝的耳道相对于成人来说更狭窄更短一些,所以贸然用硬物掏耳朵,很容易就伤着宝宝,引起外耳道炎。
对于成人来说,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常掏耳,因为常掏耳朵会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反而促进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并且使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对于耵聍分泌较多或是已经堵塞影响听力的人群来说,掏耳需要找专业机构或者医生帮忙。“一是掏耳工具需要经过清洗和消毒,二是避免引发感染。”
耳鼻喉科的医生经常接诊掏耳不当导致耳朵受伤的病例。一般情况下,不少人是掏耳朵掏出了血,但其实这只是损伤了外耳道,虽然出血有点吓人,但实际后果却比较轻,如果没有感染,皮肤的破损一周后就可以愈合。
耳屎其实还是对孩子有一些好处的:
耳屎中含脂肪酸,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一些科学家认为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同时耳屎中含有一些蜡质油,可以防止小虫子等进入。
耳屎形成的过程中,就包括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以及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等等,这种吸附-脱落的过程,相当于在自动清洁耳道。
既然说到“掏耳朵”我们一起说说那些掏耳朵的认识误区吧~
误区一:
如果不小心弄破了鼓膜,一定会耳聋
正解:掏伤鼓膜,听力下降
坊间对鼓膜的认识是,一旦鼓膜破裂了,听力就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增强听力,它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一般人掏耳朵时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个小洞,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的。
要提醒的是,不仅掏耳朵会捅破鼓膜,过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击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个小孩在玩沙炮的时候震伤了耳朵,鼓膜上破了个洞,听力大大受损。
误区二:
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没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乱滴药水也可能带来炎症。
如果掏耳朵时,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伤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
什么情况下可以滴消炎药水呢?当耳朵出现感染、流脓时,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滴消炎药水。洗澡时,最好别弄湿耳朵。可以用棉花团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团湿了再换。
另外,每次在宝宝在宝宝池游完泳之后,最好滴两滴消毒药水。因为宝宝池内的水可能存在各种细菌。
误区三:
耳朵觉得痒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特别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来,或者觉得痒,每过几天就掏一次耳朵。油耳和干耳是遗传的,没有办法改变。油耳的人一但感觉油流出来了,用掏耳棒清洁一下看得见的外耳道是可以的。不过,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清洁耳屎的频率大约一个月一次就够了。一来耳屎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二来耳屎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我们的耳朵都有两节,外面的一节外耳道表层覆盖着皮肤,不小心碰到了也不痛。但里面看不到的一节表面是薄薄的黏膜,一碰就会痛。在清洁时,最好使用松软、干净的棉签,硬的掏耳工具,如挖耳勺,其实并不好。
误区四:
耳朵痛自己会恢复
正解:长期受伤可致脑膜炎
耳朵发炎的问题并不大,因此很多人会忽略了正确治疗。妈妈们注意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很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不仅出现听力下降,还会导致肉芽、胆脂瘤,破坏听骨等。听骨被损坏到一定程度了,无法自愈,只能通过手术解决问题。
注意:常掏耳朵小心患上乳头状瘤
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有个说法是: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耳屎是用来保护耳朵的?
护着耳朵,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耳屎的作用
1.抵抗细菌、病毒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2.阻挡异物入侵耳内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茸茸的细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挡住异物进入外耳道。
说个题外话:耳屎有地域特性,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耳屎是一种干巴巴的浅黄块状物体。但还有很多人却是油油的湿性耳屎,在中国大陆只有不到5%的人是这样,但台湾却有20%。白种人中的90%以上,黑人的99.5%以上都是湿性耳屎。这一点很有趣,但是不在这次的讨论范围,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而人为什么喜欢掏耳朵呢?
果壳网对此有过总结:从理想状态上讲,人应该是不用掏耳朵的,外耳道内的耵聍应该能自然排出。当然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现在的人而言,之所以掏耳朵,主要原因一个是外耳道炎症,特别是霉菌诱发的、有免疫背景的外耳道慢性炎症(主要症状是外耳道搔痒,和外耳道内环境过度潮湿显著正相关)。一个是习得因素,就是跟着别人学来的习惯(常常是属于不良习惯)。还有一个是特异体质,就是说确实有些人的耵聍因为遗传(基因)和其他因素影响,无法被正常的机制排出而必须掏耳朵才行,不过这个占少数。
所以,宝宝长大后要不要掏耳朵由他自行决定,小时候,没有不适情况的话,就不要擅自给宝宝掏耳朵了。别的都好说,万一不慎弄得听力受损,后悔都来不及了。耳屎,就让它自由地来,也让它自由地去吧。
作者
writer
简介
introduction
营养小博士:来自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快乐小组织,同时兼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wedysyzl/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