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告诉你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当你发现听不清朋友与你交耳的谈话,或者难以分辨树林中的风吹声,你可能已经患上听力损失(听觉敏感度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一组数据: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有约11亿人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WHO大胆预测,如果不积极干预的话,预计到年,有超过9亿人患残疾性听力丧失。
WHO将能听到朋友与你交耳的谈话(小于25db),视为正常。难以分辨树林中的风吹声(26-40db),视为听力损失轻度障碍;在与人交谈时感觉听得模糊不清(41-60db),视为听力损失中度障碍;听力损失重度障碍表现为对较大的谈话声、汽车声感到模糊(61-80db);极重度表现为极难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大于等于81db)。
长期在噪声污染下工作的职业工人会有听力损失,但生活中的普通人,也身处生活噪音包围之下。而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人生活里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例如掏耳朵、感冒、游泳也可能引起听力损失,这一点许多人并未重视。
一医院的专家现场对市民进行听力检测。(新华社记者王晓/图)
01.
蹦迪、K歌
生活噪音无处可避
酒吧、演唱会、体育赛场,这些年轻人热爱的娱乐场所多数噪声超过db。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酒吧里,如果想要与朋友交谈,趴在友人耳边大喊,友人都未必听得清。光明网就曾报道一则新闻,《女青年夜里蹦迪三小时,一觉醒来发现耳聋》。
我们脆弱的耳朵可经不起这样长时间、强烈的噪音刺激。
据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噪音暴露的时间、强度、频率。研究显示,长期在高强度噪声刺激下,我们的内耳毛细胞可能劳损,并引发中枢听觉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听力紊乱。这种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但如果耳朵反复接受噪音的冲击则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导致听力损失最常见原因除患者长时间处在高分贝的娱乐场所,还有大多数人的习惯——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佩戴入耳式耳机的年轻人在超过80db的地铁里听音乐,他们爱放大音量,旁若无人。而此类耳机的最大卖点是,在地铁里听不见任何声音,你的世界只有你和音乐。如此操作下,我们耳蜗的毛细胞会发生代谢紊乱,进而供血不足,导致末梢感受器受损,出现噪声性听力问题,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
(东方ic/图)
因此专家建议实施“双60”原则保护耳朵,即每次听耳机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60%。
02.
工作压力大、感冒、呛水、掏耳朵
也会“伤”听力
当现代人在职场为了赶进度,常常早起晚归,甚至熬夜加班时,何曾想到,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作息的不规律也是听力损失的隐患。
年,沙女士因工作压力大,身体疲惫,出现过轻微耳鸣。当时,她并未重视。直到年1月,在单位值夜班的她,“突然觉得一阵耳鸣,还伴有轰隆隆的声音”“家人打电话来也听不清”。
这种突发状况让沙女士心生恐惧:“自己该不会以后都听不见了?”好在及时就医,经过康复中心治疗1个月后,沙女士基本痊愈。
其实,对于我们的听力系统(外耳及中耳、耳蜗、听神经、听觉脑干等)来说,任何一处受到损伤,都将全局崩溃,导致听力损失。生活中一些我们不会注意的细节,常常是听力损失的源头。
比如,受访者薛老师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突然就与这个世界的声音“失联”了。
“感觉耳朵被堵住一样”,薛老师说,当时在游泳,从水里出来觉得周围的声音离她很遥远,本以为回家休息一会儿就会好,但没想到第二天还是很难受。
医院就诊后,才知道自己竟然患上了突发性耳聋。还好及时发现,在接受了两周的点滴输液治疗后痊愈。
据了解,洗澡、游泳时耳道进水,自己呛水,都可能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引发听力损失风险。薛老师就是因为一次游泳出水时泳池水漫进了耳朵,造成了这次意外的听力损失。
而且,日常的感冒、咽炎、鼻炎这类小病也不能忽视,它们随时也可能会导致听力损失。
荆大姐儿时一次“家里都没当回事儿”的感冒成了听力损失的隐患。“有天早上起床发现,闹钟响了很久,也没听到”,于是荆大姐医院检查。“那时才发现因那次感冒引起中耳炎,中耳炎引起了耳膜穿孔。”荆大姐治疗两年后才基本痊愈。
专家现场对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听力检测。(新华社记者龙弘涛/图)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许多不好的习惯,都是听力损失“看不见的敌人”。
当你用力擤鼻涕、吸鼻涕时,部分鼻涕会被吸入咽鼓管,容易产生中耳炎导致听力损失;当你每天没事都爱掏耳朵时,容易导致感染和耳膜损伤;要知道,耳朵是脆弱、娇贵的器官,人的耳膜厚度只有0.1毫米。
薛老师认为,在听力损失后,平时注意不到的麻烦,都找上了自己。由于听不到周围细小的声音,自己无法参加公司的集体会议,与家人沟通也很不方便。生活和工作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在那两周我基本不敢出门”。
她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平时游泳、潜水一定要带耳塞,耳朵进水、呛水要及时清理,遇到身体问题马上就医。”荆大姐也说,患病后,“喜欢的歌听不到了,过马路也要谨小慎微”。沙女士因要治疗听力问题,请了一个月的假,“既耽误了工作,在家里也照顾不好孩子”。
听力损失,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却少有人重视耳朵的问题。基于此,25分贝计划采访了曾患听力问题的薛老师、荆大姐、沙女士,并拍摄了这段公益视频,希望向更多的人传递爱耳、护耳的重要性。
“25分贝计划”公益视频
“25分贝计划”从名称上就旗帜鲜明的确立了公益主张:预防听力损失,要让耳朵一直能听到25分贝以下的声音。活动以科学倡导大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xrubber.net/zlwedy/5759.html